RSS

莊福泰:作法對不上目標,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問題[教育桃源電子報]



【政策監督】莊福泰:作法對不上目標,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問題
資料來源:翻轉教育http://flipedu.parenting.com.tw/blog-detail?id=2545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●作者:莊福泰(高雄市立瑞祥高中教務主任、2015年全國高中職super教師獎)

本來要去捕魚,結果卻不學習捕魚的技巧,教育部請了大師來教我們複雜高深的屠龍技術,每個人都成為屠龍手,但世界上卻無龍可屠。作法對不上目標,每年投入龐大財力人力,卻把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搞成一場鬧劇。

教師專業發展評鑑(以下簡稱教專評鑑)是教育部近年來投注許多心力和資本的重要政策,調查顯示,大多數老師支持對老師進行評鑑,但是,到教育基層和老師對談,實際參與的老師又覺得整個教專評鑑制度已經變成怪獸,甚至是老師最痛恨的制度之一,接任教務主任以來,一直關注基層老師的想法,收集了許多老師和教務主任夥伴對教專評鑑的觀點,最常聽到的不外乎:這是個反淘汰的機制、只是做paper work累死老師和行政同仁而已、就是搞不清楚這麼繁雜的流程、申請過程之繁瑣就搞到發瘋了、根本就是演戲、以防弊為出發點的制度不可能評鑑出結果、講師程度比我還差為何要來教我.........

教師專業發展評鑑,竟是反淘汰機制?!

只要談到教專評鑑除了少數熱心推動的老師之外,幾乎很容易見到一面倒的批判,這個制度已經開始澆熄教師的教學熱情和投入行政工作的意願,但是老師們談到的都表面現象為主,我想要知道為何教育部一再用善意鋪成通往地獄的路,而教育部卻依然熱衷地想要推動下去,難道教育部被誰綁架?

檢視教專評鑑的規準項目,共分四大層面 ,A層面:課程設計與教學, B層面:班級經營與輔導, C層面:研究發展與進修, D層面:敬業精神與態度 ,每個層面又有更細的指標,其中A和B層面主要用在教學觀察,C和D層面主要用在教學檔案,這四大層面看起來尚稱完整,但卻潛藏許多問題。

教育部怕推不動這個政策,於是主推以A和B兩層面為主,C和D層面是多年期計畫學校的選擇性規準,仔細了解A和B層面的內涵,這些規準應該是教師培育過程就該達成的,而評鑑方式都是以教室觀察和書面檔案看到為依據,無法深入去檢視老師教學的深層功力,制度就開始悲劇了,每一個接受教專評鑑的老師好像師培生一樣,接受一條一條規準的檢核,有實力的老師感覺就在玩家家酒,沒實力的老師到覺得終於證明他也是專業教師甚至進階級教師。

這些教專評鑑的規準有許多問題:

第一、許多指標聽來很棒,卻無效,例如: A-1展現課程設計能力中A-1-1選編適合任教班級學生的教材,這個指標聽起來很厲害,但是大家只要有開會選課本就會通過,類似這種無效指標還包括B-1-2善於運用班級學生自治組織,這些幾乎每個班級開學就一定會做的,若是推動以合作取代班級幹部的老師大概是過不了關了。

第二、把規準逐條拿來檢核老師就是悲劇的開始,仔細了解A和B層面的內涵,這些規準應該是教師培育過程就該達成的,而評鑑方式都是以教室觀察和書面檔案看到為依據,無法深入去檢視老師教學的深層功力,這個制度真是一場悲劇,每一個接受教專評鑑的老師好像師培生一樣,接受一條一條規準的檢核,有實力的老師感覺就在玩家家酒,沒實力的老師反而覺得終於證明他也是專業教師甚至進階級教師。

第三、教學表現的規準以傳統講述為基礎,無法鼓勵老師的多元教學、差異化教學,反而形成反表彰現象,例如:A-4-1說明學習目標及學習重點、A-4-2有組織條理呈現教材內容、A-4-3清楚講解重要概念、原則或技能。這三個指標被列為教學觀察的大重點,但是如果很有創意、以問題引導思考的老師教學可能會過不了關,不然就要搞很多說明寫很多報告才能夠讓評鑑者接受。

第四、規準觀察老師行為,卻不檢視學生學習,例如: A-6-1板書正確、工整有條理。A-6-2口語清晰、音量適中。A-6-4教室走動或眼神能關照多數學生。這些指標單獨看都是正確的,卻是師培生就該培養的,拿來檢視在職教師根本無法有效推動教師成長,這些規準其實更適合用來做為不適任教師評鑑,所以,很多接受評鑑的很棒的老師會有一種被羞辱感覺。真正該用來推動教師成長的應該是觀察學生學習情形,老師運用哪些策略、提問、方法促進了學生學習,才是教專評鑑該去思考的規準方向。

規準很有問題,但推動過程和制度問題更大:

第一、申請程序繁瑣流程複雜,只為防弊不為協助教師:整個教專評鑑規準和實質內容很簡單,但是從學校申請、到評鑑實施、到評鑑審核過程複雜到只有少數人可以理解,許多教務主任都搞不清楚,何況一般老師,於是這個制度築起高高的圍牆就成了少數人壟斷專賣。

第二、早期通過的成為主要輔導人員,教學卻可能有問題:一開始政府為了鼓勵教專評鑑,推動之初各項評鑑通過率是偏高的,很多認真優秀的老師忙於備課、處理學生問題可能比較晚才接受教專評鑑,相對的,有許多不見得教學很好的老師一路從初階、進階很快到輔導教師、輔導夥伴,因此許多搶先評鑑的成為專家,雖然優秀的還是很多,但有相當比例教學專業上不算太優,我記得來幫我們上進階課程的老師是位私立職校的老師,講課過程不斷強調如何通過進階評鑑,至於進階評鑑的精神、義涵、為何這樣就是進階?進階以後老師會有何成長?通通沒有說明。最近許多老師也告訴我,上一次實體課程就翻臉,因為講師程度太差,上課方式都是照投影片念一遍,要引導老師專業成長的自己反而不專業,這制度就有問題。

第三、輔導講師過度強調如何紙上作業:由於程序繁雜於是教專制度設定了專門的人力來輔導學校,對學校輔導必須是教專評鑑中心的人力資源庫中所提供,這些所謂的專家來到學校輔導教專評鑑,是不是應該引領老師有效改進教學?結果,這些專家來上課都是強調如何寫書面報告才能通過檢核?也常過度狹隘解釋評鑑制度的文字內容,都讓很多認真的老師產生嚴重的反感,會造成這種現象就是因為制度太複雜,以致形成少數人壟斷,當然這些輔導教師都是學校課發會通過推薦經過制度培訓的,但是每個學校只要有人要參加就萬幸了,根本不可能拒絕。

第四、教專評鑑的流程制度和目的幾乎無關:教育部明定教專評鑑是為了協助教師專業成長,增進教師專業素養,提升教學品質。仔細檢視初階評鑑線上教學和實體教學的內容,包含: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基本概念、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規準、教學檔案製作、評量與運用、教學觀察與會談技術、專業成長計畫,所有教專評鑑的課程都是進行評鑑的技術,全部都是在教大家如何做資料讓以便通過評鑑,所以,根本達不到改善教學的。

第五、流程過度缺乏彈性,稍不注意就要重來:每一年學校要先申請教專評鑑,通過後啟動校內的調查,然後開始一連串的線上課程實體課程,等到這些都上完才能開始進行實作認證,再通過校內推動委員會審查,然後上報,接著抽查,補資料等等,任何一個環節如果承辦人員和受評者疏忽跟不上時間就要再等一年,這些書面作業本身對老師助益不大不說,流程的複雜和僵硬更搞得優秀的老師不願再受折磨。

教師專業評鑑不是不好,而是作法要對上目標。

  • Digg
  • Del.icio.us
  • StumbleUpon
  • Reddit
  • RSS